浙江代表团提交议案建议434件本报首席记者 朱兰英
本报北京专电 至昨天中午12点大会议案截止时间,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代表共向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议案134件,建议、批评和意见300 件,议案的数量和质量均名列各代表团前茅。 议案内容情系民生 今年是全国人大改进代表议案、建议工作的第一年。全国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议案、建议的改进工作,从总体部署到具体环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在代表和工作人员的严格把关下,浙江代表团的议案建议质量明显高于往年,其中提出的议案全部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、符合议案规范要求。 今年,代表提交的有关构建和谐社会、非公经济发展、区域协调发展的议案和建议明显增多。许多议案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出发,从着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出发,提出要求制定、修改法律或者完善有关法律制度。 收集办法各具特色 代表说,几乎每一件议案和建议都是心血的结晶。而且浙江代表团的代表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议案建议征集办法。沈爱琴等代表建立了四级代表联动制度;赵林中代表连续7年在会前广发信函和召开座谈会,向社会各界征集议案和建议;周晓光代表在2003年就建立起代表联系点,聘请人员专门管理,去年还在媒体上刊登征集议案和建议的广告。 所以,浙江代表团每年都有代表向大会提交近百个建议和议案,今年也不例外。据议案组工作人员介绍,这些“议案大王”的议案不仅数量多,质量更是非同一般,有些甚至附带了立法的文本草案供大会参考。 辛勤换来丰厚回报 提交议案和建议是代表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,因此代表很关心自己的议案和建议能不能最终被付诸行动。对此,汪惠芳代表特别有感受。她告诉记者,去年3月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,她提交了一个关于尽快建立《农民权益保护法》的议案,“没想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效率是那么高!几个月后,她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邮件,信里装着的正是《农民权益保护法》草案。那一刻,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变得更为强烈。” |